欢迎访问法律服务平台律航网

预约服务
首页 > 法律知识
  •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

    2022-09-13 09:53:41
  • 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人身权益遭受侵害而产生的精神痛苦、肉体疼痛或其他精神严重反常情况。

    而精神损害赔偿则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严重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规定是针对违约责任情形下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其含义是指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发生竞合的情形下,当事人主张违约责任的同时可以向侵害人格权的相对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在《民法典》出台前在选择违约责任起诉时,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的此项规定实际上是从法律层面扩大了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肯定了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如果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可以同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条规定除了明确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及请求主体外,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对损害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情况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一新增的规定,来源于审判实践的需求,据此在法律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许多学者及法律工作者均认为此规定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的司法解释中已明确规定,民事侵权行为造成自然人精神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解释,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遭受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时,物品所有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民法典》将这一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规定,不但回应了现实需要,同时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权益及人格权益的保护。

    在法律不断完善的同时,司法解释也紧随其后对相关解释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法律规定的变化,紧跟司法实践的发展趋势,为人民提供更有力、更全面的保障。
黎磊律师
北京费隐律师事务所
公司问题,劳动纠纷,婚姻家庭,交通事故,房地产纠纷,合同纠纷,侵权责任,民事执行,民商事案件
陆培源律师
北京市炜衡(苏州)律师事务所
公司问题,婚姻家庭,审查合同,商业谈判,交通事故,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知识产权
李兆岭律师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公司问题,婚姻家庭,审查合同,行政诉讼,劳动雇佣,合同纠纷,知识产权,民商事案件,立案问题
吴祖兴律师
云南谨诚治信律师事务所
公司问题,劳动纠纷,婚姻家庭,商业谈判,交通事故,劳动雇佣,合同纠纷,民商事案件
刘丽律师
山西东升法务律师事务所
公司问题,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雇佣,房地产纠纷,担保纠纷,民事执行,民商事案件
推荐律师

TOP

在线咨询
呼叫